2006年8月1日,德语文字改革之改革在德国正式生效启用,它标志着1996年7月由德国国家签字通过、1998年8月1日实行的德语文字改革已经由新一轮的改革全面替代。同时,德语文字的迅速改革受到德语学术界、教育界、文学界、新闻界、出版界的高度重视。从而在德语国家引发了理论探讨与学术研究的狂澜。学术界的理论建设以及教育界关于德语书写知识传授的经验积累与探索新方法的要求为本书的酝酿与形成创造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二十世纪初至今的德语国家语言文字研究格局中,德语文字改革是“重镇”之一,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1901年柏林的德语正字法会议确立以杜登为代表的《德语正字法大全词典》为德语国家德语正字法标准词典,从此整个德语区的文字书写有了公认的规范和标准。杜登的正字法大全词典完成了德语国度语言文字的统一,比较科学地奠定了德语文字书写体系。
此后,德语文字的演变追踪、杜登正字法的分析、德语书写原理的总结始终属于德育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尤其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的语言学家对过去数十年正字法改革的努力作了反思,明确德语文字必须进一步改革,改革的目的是简化繁琐的书写规范(例如当时逗号使用规则共有53条),以便学习掌握。
八十年代,德语书写规则的研究有了质的升华,所达成的共识均强调书写规则的系统性和普遍适用性,为德语国家1998年的文字改革打下了厚实的理论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的文字改革通过简化规则、消除规则外的语言特殊现象来突出语言书写的规律性,从而达到易学的目的。据测试,使用1998年的正字法,学生正确书写率大为提高,书写错误平均减少40%,虽然规则大典尚存有矛盾和规则不一致现象,1998年全面生效的正字法还是受到中、小学教育的普遍认可。但它却因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语言所体现的复杂的社会性和艺术性而遭到语言学界、文学界、新闻界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抵制。虽然德语文字改革在2004年做了修正,但这一妥协未能平息反对的浪潮。有彼特埃森贝克起草、代表德国语言文学科学院立场的《论德语正字法改革》一书终于一锤定音,成为德语文字改革之改革的蓝本,并受到普遍认同。
德语新的书写规则已在德语国家得到普遍运用。一般我们都把德语心得书写规则称作新正字法,而正字一词沿用的是汉文字的概念。考虑到德语书写规则包含正字、标点符号和音节划分三大类,故我们在此称之为书写规则。这也意味着书写规则的涵盖要比正字法更宽泛。
德语国家官方公布的书写规则大典以语言学专业知识为基础。作为书写规则大典,在阐述上它很难考虑到本国和国外学校德语教学实践的主体和内容,尤其很难顾及部分学生在学习新规则时所面临的困难或容易造成的书写错误。因此可以说,新规则大典对学习德语的人来说显得深奥难懂。